您现在的位置: 党政办新闻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应邀为我校师生作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报告
作者:许亮
发布日期:2011-09-14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应邀为我校师生作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报告
9月13日下午3:00,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司长侯菊坤,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许言,国家文物局秘书邵军、人事司干部闫石,我校校领导、处级干部及建筑学院、测绘学院、土木学院、环能学院、文法学院师生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校长郑文堂主持。
单局长用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给大家奉献了一场生动精彩高水平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首先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阶段性特征入手,指出,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物质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的同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重视不够。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更加紧迫、更加关键的历史阶段。他从避免城市记忆的消失、避免城市面貌的趋同、避免城市建设的失调、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避免城市环境的恶化、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避免城市管理的错位、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沦等八个方面,强调了我国当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单局长认为,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是我国第一次以“文化遗产”为主题词的政府文件,表明开始了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转型。单局长强调,提出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简单的词语转换,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从古物—文物—文化遗产,反映出人类认识由注重物质财富,向注重文化内涵、再向注重精神领域的不断进步。与文物的概念相比,文化遗产的概念更为宽广、更为综合、更为深刻。
单局长具体分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和外延,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内涵逐渐深化,更加注重世代传承性和公众参与性。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素方面,从重视单一文化要素的保护,向同时重视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方向发展。二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类型方面,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三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尺度方面,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四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五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方面,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六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态方面,从重视“物质要素”的文化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文物保护工程的成功实施,大大提高了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了文化遗产对于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率。 “十五”期间,占GDP仅0.018%的全国文物系统财政拨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却达到了GDP的0.143%,即国家对于文化遗产每投入1,产出是8.1。
最后,单局长还谈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三点体会。新时期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事业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并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校长郑文堂在主持报告会时说,单局长学术造诣深,学术视野宽,知识渊博,让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受益匪浅。我校肩负着培养城市建设管理规划,或者城市规划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的神圣使命,我们要有历史的眼光,按照单局长讲解的大的尺度,大的观念,把每一件工作放在历史,特别是人类发明、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去考虑。我们要大视野、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要从新时期文化遗产应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事业应当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要惠及广大民众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进行研究,进行探索,努力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学校办公室)